社會科學的碩博怎麼讀-成為作家之路

「妳的論文寫得如何了?」這真是天天讓我毛骨悚然的一句話。

讀碩博就砸兩個東西【時間】和【金錢】,時間每個人都有,金錢看家境,我大學從學士、碩士、博士共讀了十五年,花費家裡約220萬,含學費註冊費,這金錢要花下去,個人的時間也要花下去,這十五年青壯時期都無法為家裡帶來任何收入,然後是【畢業】,碩博課程不是時間、金錢砸下去等時間到就有畢業證書,碩博文憑要寫【畢業】兩個字,還要砸慧根與心血,以前碩士學位抓得不嚴,有時還有指導教授代筆操刀,幫研究生寫論文好讓研究生可以順利畢業,因為學校壓著指導教授,要求教授要讓旗下研究生如期畢業,以免影響學校業績,所以其實很多碩論也都是不少教授的心血大作。

當然寫論文本來就是各個大學教授的工作,幫研究生寫文也算是這些教授工作的一環,之後可能可以直接回饋到她自己要發表的文章中,但對沒有學到【科學論證】精隨就畢業的碩士,那含水量可就高了。判別一個碩士含水量與含金量的差別,就是看其有沒有辦法取得錄取博士班的資格,畢竟碩士指導教授有學校業績壓力壓著打,博士可就真的要來稿科學研究了,名額又少,可以開到博士級課程的教授,本身就是含金不帶水的,硬核無比,不過很多人是走不到碩士學位被驗出含水量的這一天,因為拿到碩士都26歲左右了,家裡還能允許您繼續當米蟲讀書?有這種機會的人可能就已經不多了。

先說說我讀的博士課程的畢業五關卡,分別是「修完學分」、「完成兩場次國際發表」、「考博士資格考及格取得博士候選人身份」、「考畢業論文前三章」、「考畢業論文全文」,每個關卡砸的錢和時間與慧根都是十打十的銀彈血淚。第一關「修完學分」,這義務教育一樣,乖乖上課做報告,時間到就完成了。第二關「完成兩場次國際發表」,這個有點硬核,因為台灣社會科學都是向美國日本學的,因而學校認證要雙盲制度(投稿人與審稿人都不知道彼此是誰)且國際級的研討會,都要去國外開,我第一場是2016 CONFSS(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Oral presentation,在日本北海道完成發表,第二場是2017 IAI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Oral presentati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完成發表。

對我這種土生土長的南部土芭樂來說,這種國際發表真是差點打得我三觀盡瘁,跨維度打怪,雖然順利「完成兩場次國際發表」的要求,但也讓我在開拓國際觀之餘,身心受到打擊。第三關「考博士資格考及格取得博士候選人身份」,這個我選碩士就讀得滾瓜爛熟的Foucault做選考科,和必考一起雖也花了不少時間準備,但也順利過關,最後就是交出論文,取得【畢業】證書,當然這就是我目前要做的事情了。

那博士在台灣究竟怎麼就業,我很悲觀的說,台灣沒有職位是要給博士的。先說說博士到底含金量在哪,博士的含金量是在【科學論證】,科學論證的過程是「文獻」、「研究方法」、「資料分析」、「結論」,這其實也是大家平常使用Google的流程,就是從「維基百科(文獻)找資料」,只是大家通常走到這裡就沒再走了,所以很容易被假新聞騙,「研究方法」就比如是找出之前這個關鍵字或事件的整個流程,各方觀點都要看而不是只看維基的觀點,比如美伊戰爭除了要看CNN,也要看中東的半島電視怎麼講這件事情,「資料分析」就是要知道各方媒體的立場是甚麼,與為什麼會這樣講這件事情,這個過程誰取得利益,甚麼有事情沒有被講出來,誰在這個運籌帷幄中獲利等,最後再做出屬於自己的「結論」,其實這也是獨立思考的一個方法及流程。但,我在台灣,學會【科學論證】有甚麼用?我的答案:就只是讓您看起來比較有氣質而已,不會從22K升級成66K,時薪還是按照政府規定的最低時薪領錢,沒有人會為您的文憑買單,海歸派也是。

如果還是真的很想要用社會科學博士的身份一展長才,那我建議英語和日文都不要太差,台灣目前面臨的少子化與老年化,是日本已經走過的路,所以要在台灣當社會科學的博士,要看日文的文獻知道日本曾經經歷過甚麼,才有辦法作為參考,解決台灣五年後或不到十年內會出現的問題,而台灣的經濟是跟美國看齊,是推崇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因而很多台灣的商業模式,都要看美國所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怎麼走,身為社會學科的博士,如果連台灣經濟狀況都無法做分析,那給18K都嫌多了,台灣還有社會福利的政策,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是學北歐,歐洲罵美國罵得最兇,不管美國的政策和方向在台灣吹得多天花亂墜,去看歐洲的文獻就能看到美國模式漏洞百出,因而在導入美國觀點要給台灣使用前,一定要用歐洲的觀點把美國模式裡面的毒素清空,否則一但在台灣變成政策大力推行,台灣必會屍橫遍野,複製到失敗的各種模式。

以上還只是社會科學博士要有的基本素養,含金量高的社會科學博士,基本上就是要去投稿國際頂尖期刊,許多國家推動政策前都會參考國際期刊,如果您能頻繁發稿並且被國際期刊引用或使用成為該國政策,就有機會直接拿到該國的國際資金做獨立研究,比如我研究所上其中一個教授就是拿瑞典科技部的錢,做三年一億的案子。但其實能熬到這步的人少之又少,我那位教授是從小到大沒有讀過全國第一志願以下的學校,大家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實力。在台灣的大家比較所熟知的博士,應該是從小到大都讀第一志願,最後去賣雞排的雞排博士,他其實也沒有拿到「畢業」而是以「肄業」的身分來完成學位。於我而言,博士學位證書寫「畢業」所代表的是您有繳一份經得起國際級教授認證的【科學論證】論文,就這樣。但這點其實對在台灣就業沒甚麼幫助,因為台灣很多人根本連【科學】都不懂了,又如何能懂【論證】的含金量在哪?且上國際期刊看的也不是學位,沒有人規定只有教授或博士才能投稿,只要您的【科學論證】禁得起審稿人的檢視且有價直,都會讓您的文章發表刊載在期刊上。

所以如果您問我,博士的工作是甚麼,我會回答,是作家。而在台灣當作家和搞藝術的,家裡如果沒有錢,會餓死。

 

arrow
arrow

    qwer123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