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書目:《女性主義思潮》<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導讀者:小雨
日期:2017/11/20


一、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的理論根源
  佛洛伊德認為,Gender是心理發展成熟的產物,由於男孩和女孩生理性別的不同,因而在發展性心理的經驗也有所不同,因而會產生兩種的不同性別角色(生理性別)。男性的性心理發展至成熟時,會呈現出陽性特質,女性則會呈現出陰性特質,佛洛伊德在某種程度上,雖也承認我們都是陰陽同體,但仍堅持在生理構造不同上,男性要發展出陽性特質,女性要發展出陰性特質。

  在伊底帕斯的觀點上,小男孩源自於嬰兒時期開始的對母親的依戀,乃至於想佔有母親、與母親性交,因而會想要殺掉奪去母親關注的父親,但這種想法會被對父親的畏懼之心所壓抑,因為他們在看過母親沒有陽具的身體後,會相信,母親事被父親所閹割,因而若其要是其敢對母親有慾望,將會被父親所閹割。
女性的第一個愛戀對象也是母親,但他們不會像男性,終生都愛戀女性,會將他們愛戀的對象轉移到男性身上,取代其對父親的愛戀,而女性從愛戀女到男的轉移關鍵是,她了解到女性沒有陽具,是個「閹人」,並從男性玩伴或兄弟發現陽具比陰蒂要優越,因而會產生「陽具欽羨」,對陽具的欽羨會讓其責怪母親沒生陽具給她,因而遠離母親,轉而愛戀父親,並將自己帶入母親角色的位置,視母親為競爭對手,並從渴望擁有父親的陽具,轉而追 求可以取代陽具存在的孩子。
女性在這陽具欽羨的過程中,也會成為道德感較低的人,小女孩也由於不怕擔心遭到閹割,所以不會像小男孩有那麼大的遵守父的律法之壓力。

二、女性主義對佛洛伊德的「標準式」批判
  貝蒂•佛利丹批判佛洛伊德的「陽具欽羨」,讓女性相信她們對一切的不滿意與不滿足是因為女性「缺少陽具」,和壓迫者擁有優勢社經與文化地位沒有甚麼關係,反而讓女性相信自己是不完整、有缺陷的人。

  基進女性主義者法爾史東反而欣賞佛氏對性的強調,但對於佛氏將陽具視為女性慾望的對象而非缺乏權力的象徵有些懊惱,法爾史東相信,佛氏對權力的輕忽,是造成新佛洛伊德學派傾向保守主義的主因,新佛洛伊德學派要女性「適應」這種家庭內的病態權力關係,讓女性妥協往「陰性」的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的父權結構邁進。
米列也認為「陽具欽羨」是「男性自我優越感」的現成例子,將女性「生育」的成就,改換成「獵取男人性器官」的事爾爾。
三、 女性主義者對精神分析學說的利用
  (一)女性主義對佛洛伊德生物決定論的拒斥
  女性主義者對佛洛伊德最大的憤怒,是女人天性的論述,因而之後有一批學者,專門強調經驗與文化的影響。
   (1)    阿爾發•阿德勒
    阿德勒強調的是「自卑感」的體驗,我們在襁褓中的無力感,讓我們在自身的經驗體悟上,後天環境將比先天影響來得多。因而女性官能症來自佔有優勢的男性對女性的宰制、操控與把持,因而她對女性官能症的藥方是,「改善女性處境,還女性以自主權」就行了。
   (2)    凱倫•霍妮
    相似於阿德勒的觀點,女性的自卑並非是來自「缺少陽具」的體認,而是了解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劣等,並認為父權社會將女性塑造為「陰性化」的模樣(消極被動、甘於受異性的性虐待、自憐自戀等),且在塑造不足之餘,又想方設法讓女性相信,「陰性」是她們自我真實的表現。
   (3)    克萊拉•湯普森
    湯普森也相信,女人的罪惡感、自卑感及自我嫌惡,來自於文化及文化對生物性的利用,而非根植於生物性本身。
上述三人皆說明了男性價值偏見與男性宰制,對女性處境在精神分析上,提供了社會政治分析。

(二)女性主義者對「雙親共同哺育下一代」的贊成與反對論
  丁納史坦與邱德蘿認為,個人對男女的各種反常、偏誤,大多可追溯至「母職全是由女性包辦」這個事實。
   (1)    桃樂絲•丁納史坦論 美人魚與牛頭人身怪獸
    母親的身體是嬰兒最早接觸的物質或物理世界,母親對嬰兒來說,是歡樂也是痛苦的來源,因其無法確定自身的身體與心理遇望能否獲得滿足,這種矛盾錯綜、愛恨交織的存在,讓其想對女性的力量進行控制,因而衍伸出六種性別關係。
第一種是男性從性上對女性的佔有慾,男性需要取得控制,取消她們曾經對母親依賴的事實,因而一旦妻子、情人對其背叛,將令其回到最初嬰兒時期的沮喪感而採取暴力的行為。
  令人疑惑的是,許多女性將男人性的佔有慾接納為「男人的權力」,這是因為女性畏懼自身「為人母者的權力」,因而需要一位能控制她的男人。
  第二種是「女性情慾衝動的被抹銷」,這種女性情慾以男性為主導,女性行性交是為取悅男人,無論體驗到甚麼樣的歡樂,都是以男人的歡樂為歡樂,自身的性需求與性慾望需被壓抑與忽視,因為要是她堅持要滿足她們自身的性慾望,她與她男人將會再次經驗到,襁褓時母親成為「主體」時的沮喪感。
  第三種是對女性而言,「性」「愛」「靈」「肉」需合一,對男性則未必如此,女性在第二種關係中拋棄了母親,這種愧疚感讓其很難逃脫「性」「愛」「靈」「肉」分離的罪責感,男性同樣也深懼沒母親時的脆弱感,因而平常會自我鍛鍊,保持操控地位,在性交時也與女性拉開距離。
  第四種是將母親的存在理解為純粹豐盈的存在,男女皆懼怕這種存在,因而男性想要控制女性,女性也想要被男性控制。
  第五種是對身體的矛盾情感,這種情感女性更為明顯,女體富於力量因為其代表了生命,但其也因為會流血、滲出分泌物而令人厭惡、作噁;男體沒有不潔的文化象徵包袱,因而將其自身對身體的恐懼,轉嫁至女體身上,將女體抹黑為「髒」、「不潔」、「罪孽深重」,也讓女性不視自己的身體為自尊的來源,厭棄自己的情緒同時讓女性無法具備「拒絕」的能力,讓女性憎恨自己的身體,乃至於以許多不同的方法虐懲自己的身體。
  第六種是「男主外,女主內」,「男在公領域衝刺,女留守私領域提供資源」的不成文默契,女性專注在共生狀態,避免進取心、上進心來鬆除男人「女性想再掌權」的戒心,男人則將精力投注在企圖心、冒險心,必開共生關係,以免失去權力,這種角色扮演讓兩方將所有的精力花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上,反而無法發揮真實的自我與成長。
丁納史坦認為,上述的問題來自於「哺育一事全由女性包辦」,並將人生面臨到的挫敗歸咎給母親/女性,因為在我們第一次跌倒或失敗時,在我們身邊的往往是母親,也因此當我們不願承擔責任時,會要母親/女人來承擔責任。
  丁氏認為,要讓女性不再成為代罪羔羊,需將「父母共同擔任撫育職建制化」,讓傳統上針對女性而發的怨責與怒氣,改由男女平均承擔。
   (2)    南茜•邱德蘿論母職再製
    邱德蘿想理解的是,女性為何想致力於成為母親,也不同意「女性先天註定要往做母親的路上走」、「女性是受社會制約而想當母親」的說法,邱德蘿認為,「陰性」是一種緩慢漸進的過程,想要做母親的慾望是一種無意識的慾望,其認為,在伊底帕斯情結作用期間,母女的共生關係雖然減弱,但仍未像男孩般真正斷裂,即便想取代母親的位置,仍不斷關注母親,確認自己是否已經獨立,實為一種對母親的愛的表現。
其同樣認為應以男女共同撫育來取代女性單一撫育,一來沖淡嬰兒對母親的依賴,二來母親有家庭外的生活,家庭關係不會太緊張,三來男孩不會發展出對母親權力的恐懼,也不會過度期待女性表現出自我犧牲。
   (3)    丁納史坦與邱德蘿的比較與對照
    兩人都同意要雙親共同撫育。
   (4)    對丁納史坦與邱德蘿的批判及對其「雙親共擔養育職」的主張的批判
    批評者認為兩人過份揚心理而輕忽社會結構,其認為是社會決定家庭,而非家庭決定社會。其次,兩人未理解到不論是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都有眾多不同的家庭形式,兩人的解釋皆建立在裔性戀者合組的家庭,此類家庭卻時會經歷伊底帕斯情結與閹割情節,但我們無法確知,單親家庭、同性戀家庭等的子女,是否也會經歷這些情結。
艾爾希坦,更認為兩人選錯藥方,其不理解為何丁氏能認為,男性加入撫育可以變得溫柔多情,而女性則仍保持不競爭、不威猛的狀態。
雷蒙認為,女性當母親唯一的問題,視要按照「男性所要求的時間、地點、方式去當母親」,當小女孩看到母親以這種痛苦特殊的方式來愛父親,其會認為男人一定值得這種愛。
  如果母親以這種方式來愛其他女性,將能帶給小女孩正面的感受。

(三)女性主義對女人的道德感的正反辯論
   (1)    卡洛•吉莉岡對女性的道德意識的表彰
    吉莉岡認為,道德的標準是以男性為標準,未能容納男性觀點以外的思維,因而造成崇男性抑女性錯誤估計。以墮胎來談女性道德發展的第三階段,決定墮胎是其認為,「生下這個小孩不會為我、孩子和社會帶來任何好處,我不必以沒生下這孩子而感到虧欠世界,我對得起這個世界,也不認為以這樣的目的(不生小孩對不起世界)來生小孩是對的。」這表示在女性的道德感上,擺脫了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兩極,反而看出了這個二分法的無謂,取得充分的道德發展。
   (2)    吉莉岡析論的種種侷限
    普卡認為,將「關愛」與女性連結在一起具有負面意涵,「關愛」常是女性在父權社會的求生手段,自私自利也是一種避免被宰制的聲明,其認為,男性應該多學關愛,女性應少表現關愛,不要在不該表現關愛時仍關愛了(婦人之仁?)。
(四)伊底帕斯情節的女性主義再詮釋
   (1)    米裘對精神分析及女性主義的貢獻
    米裘認為,核心家庭造成伊底帕斯情結的生成的情境,李維斯陀認為亂倫禁忌,讓家庭得以外擴,特別讓女人能在男人間交換,米裘補充說,是「男人交換女人而非女人交換男人」,正說明了人類社會的父權性格。
而現今男人已不必以交換女人來達成聯繫生物家庭的目的,但亂倫禁忌仍存在,使得伊底帕斯情結效應加強(想愛父愛母卻觸犯禁忌)。
   (2)    米裘析論的種種侷限
    評論家們認為,原始部落的圖騰,是父親影像的替代物,聯繫了兩種禁忌,一種是不准破壞圖騰(父親、父權),一種是不准亂倫,性慾無法讓男人團結,反而造成男人們的分裂,制定不准亂倫的律法,等於宣告他們一致放棄令他們渴望的女人。讓兄弟們避免亂倫而達到團結,以此鞏固父權社會。
米裘的建議是,也許需要以革命的手段,將整個伊底帕斯情結的階段都顛覆掉,才有可能撼動父權。
四、    結論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為幾種社會現象提出了解釋:女性需要愛與被愛、女性往往願意放棄位高權重的職業而就溫馨的家庭生活、女性往往願意寬宥、忘懷男人的粗暴及(或)疏忽、漠視等。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讓女性能驅逐內心底層的「原父」,以此來重新思考自己,成為有力量的那個人。

 

 

arrow
arrow

    qwer123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