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堂課,小雨想跟大家聊聊在性別議題中,性別特質-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

上次小雨跟大家介紹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差異後,大家是否已有生理性別是生物性的事實,社會性別是社會文化依生理性別所建構出的性別特質之期待,這樣子的觀念呢,希望小雨上次的講解有幫大家釐清這兩者的差異。

今天的主題承接上次的討論,社會性別的期待中,分為對男性陽剛特質(masculinity)的期待,與對女性陰柔特質(femininity)的期待;這樣的特質表現包含了如何表現自己的外貌、行為、對事的看法等,若生理性別與自身的性別特質不合,或呈現方式不同,則會受到社會的抑止、打壓、貶抑、歧視等,如陽剛特質重的女性易被貶抑為男人婆,陰柔特質重的男性則易被貶抑為娘娘腔等,都是性別特質與社會文化所期待的生理性別不同時,所進行的打壓與貶抑。

那男性的陽剛特質如何在社會文化中養成的呢?

男性在大約十歲時,認知發展大致已完成,也即將邁入青春期,在這時他與同儕間開始進入比較與競爭的關係,比較誰的成績好、運動強、擁有什麼、錢的多寡、吸引女孩目光的數量、口語能力強等,隨著師長的監督減少與獨立性的增強,男性會期望自己能融入同儕中,並能得到同儕的認同,而這樣的同儕團體對男性的要求是「服從」,一旦男性無法完成要求,或與大家的方式、做法不同,如看不同的電視節目、外貌的樣式、笑聲等等,在其無法獲得同儕認同時,則易淪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而在這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多數男性選擇將其隱藏起來,因為男性承認受傷在文化中被視為是懦弱的行為,甚至他們會儘可能地先發動攻擊,讓注意力轉至他人身上,許多男性都經歷過這樣的心理戰中,同時也沒人在這場心理戰中獲勝。

這階段的男孩多數會尋求一個充滿陽性特質與形象的男人當模範的楷模,大一點的男孩會用體型的優勢來欺負小男孩,而小男孩也會再製這種強欺弱、有力量者壓迫無力量者等,以「服從」為名來排擠那些無法服從的小男孩們。

因而陽剛特質會在生理男性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強化,成為所謂的男性特質的一部分,但這其實都是社會文化所建構、再製、不斷實踐而成的。

陰柔特質大致上有兩種探討方式,一種是偏社會學式的講法,主要探討各種質接或間接加諸在生理女性上的制約,如女性要穿裙子、溫柔、體貼等,另一種則是比較偏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式的理解,認為陰柔特質是一種女性的潛意識之心性過程。

社會學式的觀點,將陰柔特質(the feminine)理解為一套加諸於生理女性身上的文化特質(cultural attributes),比如將女人塑造為「家庭的守護天使」(angel in the house),將性別的規範加在生理女性身上,並說其為「天生自然的女性特質」,許多女性主義者質疑的是這種陰柔特質在生理女性身上的天然性,並認為這種「女人天生就是家庭的守護天使」這種說法具有壓迫性,會讓許多女人無法擺脫「家」的負擔與意識形態。

而精神分析式的陰柔特質,其理解來自於孩子從母親體內誕生後,在尚未進入充滿理性與符號的陽性語言系統前的「純粹豐盈」狀態,孩子在這時認為自己與母親、世界、大地等是一體的,這種狀態一直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也被視為陰性能量的泉源。

總之,一般社會學上的討論,陰柔特質(the feminine)與陽剛特質(masculinity)被視為是一種由社會文化所建構,並要求、強迫其生理性別遵守的法則,但這種法則卻割裂著不遵守「男性有陽剛特質、女性有陰柔特質」法則的人。

台灣在2000年曾發生〈葉永鋕事件〉,葉永鋕是一名國中生,他母親形容他從小就「太女性化」,「喜歡玩扮家家酒、煮菜的遊戲」,他的陰柔特質明顯,並因此受到霸凌、暴力,甚至被同儕要求脫下褲子「驗明正身」,這樣的暴力校園環境讓他常選擇提早下課前往如廁,以免在如廁時被同儕欺侮,就在其某次為如廁而提早下課之後未歸,才被大家發現他已倒臥血泊中,送醫後不治。

這是值得台灣社會省思的事件,也是很明顯出自於生理性別與性別特質不符合社會期待而產生的霸凌與暴力,本次暫不討論此事件的暴力議題,但此事件很明顯已呈現出,台灣社會對性別特質的期待已壓迫到不符合這些期待的孩子們了。

想想國際時尚大師吳季剛,從小也是喜歡玩洋娃娃,生理性別不符合陽剛特質的期待,若他繼續留在台灣,而非出國離開對他特質不友善的環境,他今日的才華還能展現出來嗎?又,我們若不讓性別特質的多元性更為廣大而包容,又將扼殺多少這樣的孩子呢?

其實如同小雨在上一堂課所提,人的許多特質並非二元對立的,許多特質都是人的豐富性與主體性所共同存有,而非某個生理性別「天生限定」的;從精神分析對陰柔特質的看法,孩子在剛從母親子宮內誕生時,延續著在子宮內的「純粹豐盈」狀態,這種尚未進入語言系統前的「豐盈」狀態,是每個孩子潛意識內都有的陰性特質與力量,不依生理性別而分,而是一種人的特質與狀態,而非「女性限定」的潛意識特質。

今天小雨就跟大家介紹到這邊,希望能幫大家釐清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其實不論是陽剛特質還是陰柔特質,都是人們特質的一部分,特質的陰陽性是社會文化藉由生理性別而分的,但基因並不會教導我們溫柔體貼、果敢堅毅,而是社會文化帶著放大鏡,檢視與強化生理男性的果敢堅毅,生理女性的溫柔體貼,但如同小雨所述,若用二元的觀點這樣檢視與再製性別特質對生理性別的壓迫,那我想這樣的霸凌、暴力結構是需要修正的。

希望小雨今天的〈性別特質-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能對妳/你有所幫助,也請大家繼續鎖定小雨的《性別知識小專題》,小雨會繼續準備常用的性別議題來分享給大家的,感謝大家的收看,我是小雨,期待下次的相會囉!

 

參考資料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市:巨流。

葉永鋕事件(2016112日)。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檢索自20161115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6%B0%B8%E9%8B%95%E4%BA%8B%E4%BB%B6

謝小芩()(2010)。《後女性主義》(原作者:Sophia Phoca)。台北:立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wer12351 的頭像
    qwer12351

    詩與遠方 Dr.Araina's stories

    qwer123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