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堂課,小雨想跟大家聊聊在性別議題中,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差異,我們每個人出生時,因為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會大略被區分為男(雄)性、女(雌)性兩種性別,這種建立在生物性上的差異,即所謂的生理性別;另一種社會性別則是社會文化所教導,如身為男(雄)性應該要表現出勇敢、堅強才是個男人,及身為女(雌)性應該要表現出溫柔體貼才是個女人;但這種二元性的區分法,其實不太利於人的豐富性與主體性的發展,如國際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喜歡玩被視為是女生玩具的洋娃娃,若非家人的支持,他的天分與才華早就在思維二分的兩性社會中被「糾正」而埋沒了,思維二分的社會性別期待也會造成對陰柔特質強的男生與陽剛特質強的女生的排斥與糾正,但陰柔特質不正是溫柔貼心的一種展現方式,陽剛特質不正是果敢堅毅的一種表現方式嗎?相信我們都能同意溫柔、貼心、果敢、堅毅等都是好孩子、好的人所擁有的良善特質,而非特定生理/生物性別所獨有特質吧。

所以本次專題想跟大家一起釐清「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差異」,期望小雨的《性別知識小專題》能幫大家打破更多的性別迷思喲!

今天在談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前,小雨想先跟大家討論一下,在性別議題的討論中,我們的用詞怎麼從以前常用的「兩性議題」變成「性別議題」這個詞呢?

其實以前常用兩性來區別與二分法「男性」與「女性」,不過之後有許多研究家、學者與社會觀察家們發現,用兩性這種建立在二分法上的區分,會讓許多無法進行分類的人受到壓迫與歧視,比如陰陽人、變性者、或身為生理男性,但在身份認同上認同自己是女性的人或生理性別為女性,而自我認同是男性的人、同志等等,這些人容易被排除在以二分法建立起來的兩性思維中,並受到社會大眾嚴苛的排斥、偏見與歧視等的對待,故之後以「性別」這個詞來將性別的多元性豐富起來,以「性別」來取代「兩性」的用詞,讓性別議題不再以二分法來做討論,而是能往更多多元的面向進行討論與延伸。

隨著性別議題討論的加深與擴大,性別議題的關注者也開始探討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差異,一般而言,生理性別指的是你/妳生理構造是男性還是女性,也就是你/妳的基因是XY(男性)或XX(女性),社會性別是社會文化與脈絡所建構、教導給你/妳的,讓你/妳知道男性、女性應該如何表現出來,比如男生應該要陽剛、勇敢、很會運動,女生應該要溫柔、體貼很會照顧家庭、煮飯等,隨著社會性別對生理性別的操演,我們會越來越接近社會所期待的生理性別的模樣;相信大家對下面幾句話不陌生吧:「妳是女生,『本來』就會洗衣煮飯」,「你是男生,『本來』就要養家活口」等,這種「本來」的本質性用字,會讓人覺得你/妳是因為你/妳的生理性別,而會做這些事,但你/妳今天會做這些事,不是基因(生理性別)讓你/妳「自然」就會這些所謂的「男生會的事」和「女生會的事」,而是社會文化建構出的社會性別期待,以兩性的這種二分法來強迫你/妳要會的。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的歷程,在家事、炊事和照顧他人上,女生是否比男生更常被叫去做這些事呢?戶外活動、勞力的工作、賺錢等,男生是否更常被叫去做這些事呢?

這些社會性別的操演從小到大不斷操演著我們的身體,成為我們的生活經驗,變成男生、女生「自然」會的「擅長」之事,讓我們的身體逐漸二分,逐漸習慣與相信「女人」本來就比較擅長打理家裡和照顧別人,「男人」本來就比較擅長出外賺錢、勞力活動、養家活口,但其實這些「本來」是否都建立在我們對二分法的社會性別操演上呢?

這種因生理性別而造成的不平等,與社會性別特質的二分性壓迫著許多人,也有許多人陸續提出了修正,所以近年來,其實許多宣傳性別平等的觀念都想打破這種立基於兩性的生理性別轉成的社會性別操演的壓迫,比如在家務分工上,不是用生理性別來進行分工,而是用誰比較擅長哪個工作,或誰的時間做哪個工作比較好等來進行分配,養家活口也不再只是男性的工作,正視女性的事業與肯定女性在職場上的付出,而非用女人的錢只是「貼補家用」這種貶抑其職場付出與努力賺錢、養家活口的辛勞。

所以小雨認為,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差異是邁向性別平等的第一步,因為人的豐富性與主體性,實在不是能用「妳是女人,所以應該(/才會)溫柔體貼,你是男人,所以(應該/)才會勇敢堅強」,溫柔體貼、勇敢堅強應該都是我們推崇人的好特質與個性,而非某個生理性別獨有的,所以我們必須先知道,社會性別的操演如何運作在社會文化中,又如何維繫了哪些性別的特權,壓迫到了哪些性別的權益,才能進一步提出改革與改進。

在這邊,小雨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位剛升國一的小女生,她的功課與成績都很好,每科成績逼近滿分,她媽媽很開心的說,功課這麼好,以後讀護理來當護士,我則回應說,如果真的能力夠,想從醫的話,當醫師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小例子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與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鼓勵女性成為護理師,男性成為醫師呢?而現在這種男醫師、女護理師的醫療職場,是否也是這種社會性別期待所形成的場域呢?這是小雨出的思考題,提供給大家動腦思考看看喲。

小雨也在這附上教育部提供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定義給大家參考:

「生理性別」:即所謂的生物性別,是從生物學的角度區分兩性間先天的生理差異,來自於遺傳和生物的結果,大致上,人類在出生時,生理結構上即有明顯的差異,屬於一生物事實。一般以生殖器官作為判斷。

「社會性別」:在不同的社會中,對應個別所處的環境對於性別(生理上的)的期待,自然會有其不同的文化型態,因而具有不同的性別期望、角色與互動的存在,因此可以說社會性別是源自於社會化,是社會給予給男性和女性自社會所建構的非生物特質。如男性要堅強、勇敢,而女性則應該溫柔、文靜。由後天的教養學習所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與面貌,此即所謂的「社會性別」。

今天的《性別知識小專題》主要先給大家在「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上做個概念的理解與釐清,解構一下常見的性別迷思,不是女性就「一定」溫柔體貼、擅常打理家務、洗衣煮飯,也不是男性就「一定」堅強勇敢,力氣大又很會賺錢,基因是無法決定我們「一定」會什麼的,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學習的心,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讓自己越來越有智慧喲,感謝大家的收看,我是小雨,期待下次的相會囉!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4%9F%E7%90%86%E6%80%A7%E5%88%A5%E8%88%87%E7%A4%BE%E6%9C%83%E6%80%A7%E5%88%A5

https://youtu.be/IcTuYjFj-F8

arrow
arrow

    qwer123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